任天豪  副教授


開授課程 Current Teaching

中國現代史(含國軍建軍史)、國際軍事議題導讀、臺灣發展經驗、歷史與領導、美國研究


著作目錄 Publications

專著 Book Edited/Book Chapters

Academic Book:

    1. 《胡惟德與近代中國的「弱國外交」》(具審查機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付梓中

    2. 《從正統到生存:東亞冷戰初期中華民國對琉球、釣魚臺情勢的因應》(具審查機制)。臺北:國史館,2018。

    Book Chapter under Censorship:

      1. 〈沈昌煥與對美外交〉,廖敏淑、王文隆主編,《沈昌煥與1970年代中華民國外交》。臺北:政大出版社,付梓中。

      2. 〈蔣中正與王貞治:塑造冷戰裡的中國英雄〉,李又寧主編,《蔣中正與20世紀風雲人物》。紐約:天外出版社(Outer Sky Press, Inc.),付梓中。

      3. 〈1920年代的胡惟德使日與中日關係〉,應俊豪、陳立樵主編,《和戰之際的中外博弈》。臺北:政大出版社,2023,頁121-141。

      4. 〈桃園航空城的多元特質——從國防大學理工學院出發的城市地景探索〉,楊善堯、皮國立主編,《航空城文化與軍事記憶》。桃園:桃園市政府文化局,2023,頁150-176。

      5. 〈美國「國家承諾案」與1960年代中華民國的冷戰局勢理解〉,李宇平主編,《戰爭與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臺北:稻鄉出版社,2021,頁157-179。

      6. 〈冷戰期間中華民國對美國在臺基督教傳教行動的因應(1950-1970年代)〉,周惠民主編,《近現代中國國際合作面面觀》。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頁75-97。

      7. 〈被「大人物視角」遮蔽的北洋外交史——從胡惟德重看北洋外交與民國外交官的世代交替〉,廖敏淑主編,《近代中國外交的新世代觀點》。臺北:政大出版社,2018,頁273-298。

      8. 〈冷戰與宗教:中華民國對創價學會在臺發展的因應及其意義〉,王文隆等編著,《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頁145-177。

      9. 〈從1964年印巴危機看冷戰中的中華民國外交局勢〉,周惠民主編,《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外交史論》。臺北:政大出版社,2016,頁261-287。

      10. 〈釣魚臺問題探因:1968年金吉隆廿號及其衍生事件〉,周惠民主編,《近代中國的中外衝突與肆應》。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頁227-250。

      11. 〈「正統」與「生存」的糾葛:中華民國對中共核武的外交因應(1963-1968)〉,周惠民主編,《國際法在中國的詮釋與應用》。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頁181-211。

      12. 〈光華寮事件與中華民國政府的冷戰「知覺」(1956-1966)〉,唐啟華、張啟雄、李朝津、許育銘、川島真編,《多元視野下的中華民國外交》。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2012,頁123-152。

      13. 〈從《外交部檔案》看釣魚臺「問題」之由來(1968-1970)〉,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編,《冷戰與臺海危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10,頁227-264。(論文需經審查)同文亦被收錄於沈志華編著,《金門:內戰與冷戰:美、蘇、中檔案解密與研究》。上海:九州出版社2010,頁338-361。

      14. 〈清季使臣群體的變遷及其歷史意義〉,錄於王建朗、欒景河主編,《近代中國、東亞與世界——東アジア知的空間の再発見と構築》下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頁569-584。

      Book Chapter (Anthology):

        1. 〈東亞史認識需求下的國軍院校「中國現代史」課程:以國防大學為例〉,李成中編,《國防大學第三屆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2022,頁141-155。

        2. 〈「東亞」如何認識——從「研究取向」的角度談起〉、〈政治、軍事與「文明衝突」——兼談戰火下的體制與人權關係〉,林果顯主編,《東亞視野下的人權議題》。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國家人權委員會,2022,頁001-036、037-074。

        3. 〈外交史研究取向下的「釣魚臺」與臺灣海外政治運動〉,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數位典藏組編,《去鄉懷國:戰後海外臺灣政治運動》。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2021,頁31-64。

        4. 〈淺談108課綱實施後的國軍「中國現代史」課程因應之道〉,羅籝洋總編輯,《國防大學第二屆全人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桃園:國防大學,2021,頁83-91。

        5. 〈晚清「皇族外交」的東亞史意義——以1907溥倫、1910載振的訪日行程為例〉,《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第1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頁144-158。(論文需經審查)

        6. 〈清季外交人才制度的建立與外交官世代的變遷〉,《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第9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頁109-129。(論文需經審查)

        7. 〈沈昌煥與中華民國的體育外交〉,錄於中國近代史學會編著,《老成謀國——紀念沈昌煥先生逝世20周年研討會實錄》。臺北:秀威資訊,2019,頁175-192。

        8. 〈日俄戰後的中國對日外交——從胡惟德的表現與派任所進行的探討〉,《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第7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頁92-115。(論文需經審查)

        9. 〈甲午戰後二甲子的東亞新危機——從甲午戰後一甲子的釣魚島事件看今日中日領土僵局〉,《近代中外關係史研究》第5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頁207-227。(論文需經審查)

        10. 〈廢除軍火運華禁令(1929)的中國因素及其衍生的外人在華擁槍問題〉,錄於胡春惠、呂紹理、徐有威主編,《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研討會論文選集(2009年)》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上海:上海大學歷史學系,2010,頁103-118。(論文需經審查)

        11. 〈消極接受與積極擁抱——從胡惟德、王正廷參與巴黎和會看中國外交官的觀念差異〉,錄於胡春惠、彭明輝主編,《近代中國與世界的變遷》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6,頁31-51。(論文需經審查)

        12. 〈不抵抗中的抵抗——從體系角度看九一八事變後的中國外交(1931-1935)〉,錄於國防部部辦室主編,《榮耀的詩篇:紀念抗戰勝利六十週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防部,2006,頁97-117。(論文需經審查)

        13. 〈使俄大臣胡惟德與日俄戰爭前後的中國外交〉,錄於胡春惠、吳景平主編,《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變遷: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論文集》。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3,頁411-431。(論文需經審查)

        Textbook:

          1. (合著)《中國文化史》。臺北: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發行,2016。

          2. 合著)《歷史思維與多元文化》。臺北:全華圖書公司,2012。

          Popular Book:

            1. (合著)《世界預言未解之謎》。臺中:好讀出版社,2007。

            2. (合著)《性感的歷史》。臺中:好讀出版社,2006。

            3. (合著)《給21世紀的100堂歷史課》。臺中:好讀出版社,2006。

            4. 《河流的故事》。臺中:好讀出版社,2004。

            5. 《小朋友打好棒球的25個妙招》。臺北:稻田出版社,2004。

            6. 《史記英雄列傳》。臺中:好讀出版社,2004。(簡體版:《史記風雲人物》。長沙:岳麓書社,2009)

            7. 《帝王成敗學》。臺中:好讀出版社,2003。

            期刊 Journal Papers

              1. 〈務實外交下的釣魚臺問題——實際行動與歷史記憶裡的李登輝〉,《國史館館刊》,第84期(臺北:國史館,2025年6月),頁133-164。

              2. 〈中國外交官世代的「競合」到「更替」——以第二代外交官胡惟德的華會表現為中心〉,《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14期(2024年12月),頁145-160。

              3. 〈東亞冷戰下的臺日政治角力——日本設置高雄總領事館過程之考察〉,《國史館館刊》,第78期(2023年12月),頁165-202。

              4. 〈「榮軍」與戰後榮民「授田」制度的關聯——來自《農林部檔案》的側面探討〉,《國防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12期(2022年12月),頁145-158。

              5. 〈中華民國對戰後和約之期許、規劃及其內涵變遷的歷程探討(1945-1952)〉,《新世紀智庫論壇》,第98期(2022年6月),頁70-80。

              6. 〈戰後美國對琉球的政策規劃與影響(二戰後期至1950年代初期)〉,《海洋文化學刊》,第30期(2021年6月),頁35-63。

              7. 〈朱家驊「體育強國」理念的實踐〉,《湖州民國史研究》,2019年第2期(2019年5月),頁56-61。同文亦被轉載於《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4期(2019年12月),頁75-77。

              8. 〈蔣經國主政前的內外環境對其執政知覺的影響初探(1695-1972)〉,《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6期(2018年12月),頁35-56。

              9. 〈奄美「返還」的影響與冷戰初期的中華民國自我定位〉,《國史館館刊》,第56期(2018年6月),頁97-124。

              10. 〈《外交部檔案》與1970年代前期中華民國外交之概述〉,《檔案半年刊》,第17卷第1期(2018年6月),頁28-39。

              11. 〈由中華民國對在臺創價學會與公明黨的因應看中華民國的東亞冷戰局勢理解〉,《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49期(2018年5月),頁135-167。

              12. 〈冷戰局勢裡的第三清德丸事件——東亞冷戰與琉球、釣魚臺問題〉,《海洋文化學刊》,第22期(2017年6月),頁57-87。

              13. 〈《儀若日記》中的鄒嘉來早期人際網絡〉,《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5期(2016年12月),頁63-84。

              14. 〈冷戰發展與東亞傳統——戰後中華民國的「正統」與「生存」知覺試析〉,《國立臺中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4期(2015年12月),頁43-58。

              15. 〈巴黎和會(1919)中的胡惟德與中國外交——兩種既有權力位階的體現者〉,《民國檔案》,2015年第2期(2015年6月),頁96-108。同文亦被小幅改寫為〈巴黎和會中的胡惟德與中國外交〉,收錄於《湖州民國史研究》,2018年第2期(2018年5月),頁97-113。

              16. 〈中華民國對琉球歸屬問題的態度及其意義(1948-1952)——以《外交部檔案》為中心的探討〉,《興大歷史學報》,第22期(2010年2月),頁57-78。同文亦被收錄於林泉忠編著,《21世紀視野下的琉球研究》(臺北:海峽學術出版社,2017),頁208-241。

              論文 Conference Papers

                1. 〈從戰犯到嘉賓——1970年笹川良一訪臺與東亞冷戰政局〉,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70年所慶「中日戰爭與近代東亞世界的形塑」國際學術研討會,2025年3月11日,臺北:中研院近史所。

                2. 〈務實外交的難題:李登輝與釣魚臺〉,國史館「虎口的難題——李登輝的抉擇」學術討論會,2024年7月27日,臺北:國史館。(海外訪問中,故採線上發表)

                3. 〈蔣經國與1972年的日臺關係〉,東京大學「戦後日華外交史研究・日台関係史研究の最前線」東アジア国際関係史研究会,2024年7月10日,東京:東京大學。

                4. 〈正統是個好生意?——一個不起眼的1972年「冤案」與中華民國的危機〉,國立政治大學「正統與非正統」外交史研討會,2024年1月12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5. 〈化體育為武器——冷戰時期中華民國對外體育活動的意義析探〉,臺灣歷史學會「冷戰下臺灣的挑戰與發展」研討會,2023年7月1日,臺北:國史館。

                6. 〈在體育發現中國內戰與東亞冷戰〉,國立政治大學「霸權移轉:近代東亞的國際關係」研討會,2023年1月12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7. 〈從「榮軍」到「榮民」——以「外交史研究取向」探討「榮民」的概念淵源及其制度化〉,輔仁大學歷史學系第17屆文化交流史:「觀念的旅行」國際學術研討會,2021年11月12日,臺北:輔仁大學。

                8. 〈強身健體惠民國——中華民國化體育於外交的思維開展與歷程〉,國立政治大學「雙重變奏:二十世紀以來的舊外交與新外交」研討會,2021年11月5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9. 〈走向專業——胡惟德與北京臨時政府的外交官制度改革〉,復旦大學「海外學者中國近代史論壇」,2020年9月6日。(因應COVID-19疫情,故採線上發表)

                10. 〈華盛頓會議與中國的外交官世代——以顧維鈞、施肇基與胡惟德的行動對照為例〉,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辦「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顧維鈞的檔案整理與研究學術研討會」,2019年12月28日,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系。

                11. The Cold War Origin of the Diaoyutai/ Senkaku Dispute, “Revisiting the Cold War on Taiwan Workshop”, 2019/12/05, Woodrow Wilson Center, District of Columbia, US.

                12. 〈從領事館層級的視角看1950至60年代「中國誘因」下的臺日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第四屆『東亞外交史的新視野——外交史研究的新見解與展望』學術研討會」,2019年11月29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3. 〈行政院長蔣經國的艱困時刻:以1972年為核心的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史研究中心「臺灣歷史人物及兩岸關係國際學術研討會」,2019年9月22日,漢中:陝西理工大學。

                14. 〈體育視角下的東亞冷戰:戰後至1950年代〉,中日韓三國共同歷史研究「近代東亞國際關係論壇」,2019年9月8日,北京:世紀金源香山商旅酒店。

                15. 〈不可開放的東亞門戶——戰後美國對琉球範圍的規劃與影響〉,東吳大學歷史學系「開放、交流與衝突——第12屆史學與文獻學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25日,臺北:東吳大學。

                16. 〈「反共抗俄」政策與1950年代的中華民國冷戰外交〉,國立政治大學人文中心「困境與重生:中華民國遷臺70週年」學術研討會,2019年5月18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17. 〈引人疑慮的盟友——從體育外交角度檢視1950年代的中華民國對日態度〉,國立政治大學「恐慌與不安下的中國外交」外交史學術研討會,2019年1月25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18. 〈「有事」生非——釣魚臺「問題」形成的歷史分期(1950-1970)〉,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主辦「第三屆『東亞外交史的新視野——外交史研究的新見解與展望』學術研討會」,2018年11月30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 〈文化冷戰下的中華「正統」追求:1960年代臺北對跨國宗教組織在臺發展的文化理解與政治行動〉,澳門大學中國歷史文化中心主辦「中華傳統文化與區域文化」高端學術論壇,2018年11月3日,澳門:澳門大學。

                20. 〈《農林部檔案》與榮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主辦「第二屆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國際視野下的民國史研究』」,2018年10月21日,上海:復旦大學。

                21. 〈冷戰中的臺北「體育外交」——以1950年代臺北當局在國際賽事中的知覺展現為例〉,東北師範大學政法學院主辦「第4期國際關係史工作坊:『冷戰與亞洲』」,2018年9月8日,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22. 〈「外交戰」的準備——清季外交人才制度的建立與實施〉,國立政治大學「和戰之際的清末外交」外交史學術研討會,2018年2月2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23. 〈釣魚臺問題的形成與發展:兼論華人釣魚臺研究的困境與挑戰〉,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近代歷史的人事物」學術研討會,2017年11月17日,臺中:國立中興大學。

                24. 〈臺灣對美「國家承諾」限縮問題的因應與冷戰裡的「中國」之爭(1967-1971)〉,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外條約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2017年10月29日,長沙:湖南師範大學。

                25. 〈東海爭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著重臺日新局的探討〉,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中心「第一屆兩岸學者研討會」,2017年3月17日,北京:北京大學。

                26. 〈鼎革之際的外交官世代轉型——從胡惟徳的仕宦經驗談起〉,國立政治大學「政權交替與外交轉型」外交史學術研討會,2017年1月20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27. 〈從戰後中華民國對琉球問題的處理看冷戰初期的中華民國自我定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第一屆中華民國史青年論壇」,2016年8月28日,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28. 〈跳脫東亞釣魚臺研究的遮蔽穹頂(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尖閣諸島問題研究を乗り越えて)〉,京都産業大学外国語学部主催,京都産業大学世界問題研究所、立命館大学社会システム研究所共催,国際関係史ワークショップ(第三回)―東アジア国際関係史の新たなパースペクティヴを目指して―,2015年12月12日,京都:京都産業大学。

                29. 〈熱情冷卻的抗戰盟友——從政府檔案試析1970年前美國舉措對臺北外交決策的影響〉,東海國際戰略研究所、杭州師範大學浙江省民國浙江史研究中心、湖州市臺辦、湖州發展研究院、湖州師範學院湖州民國人物與社會研究中心主辦「湖山河海70年:海峽兩岸抗戰記憶與歷史影像」學術討論會,2015年12月4日,湖州:浙北大酒店。

                30. 〈抗戰後的「中日矛盾」——臺北對創價學會與公明黨的因應及其在戰後歷史上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盟中央、全國臺聯、中山大學主辦「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7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2015年10月26日,廣州:珠島賓館。

                31. 〈試析釣魚島史實與兩岸華人因應策略的關聯〉,國家領土主權與海洋權益協同創新中心外交學院分中心主辦、外交學院東方外交史研究中心協辦,「東方歷史上的海洋意識與國家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2015年6月25日,北京:外交學院。

                32. 〈臺灣「青年世代」對臺灣政治發展的理解與行動〉,全國臺灣研究會「第七屆兩岸青年學者論壇」,2015年4月13日,三亞:頤和大酒店。

                33. 〈《外交部檔案》與蔣經國「主政」前期外交之概述〉,國史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中華民國在臺灣關鍵的二十年,1971-1990」學術研討會,2015年3月7日,臺北:國史館。

                34. 〈小歷史中的大外交:從創價學會在臺發展看1960年代中華民國的外交知覺變遷〉,國立政治大學「近代中國外交的大歷史與小歷史」外交史學術研討會,2015年1月30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35. 〈外交檔案所見之1960年代東亞局勢分析——從1960年代的喀什米爾與琉球比較看中臺日三邊局勢的意義〉,首都師範大學主辦「第2期國際關係史工作坊:『冷戰的緣起及其初步發展』」,2014年11月3日,北京:首都師範大學。

                36. 〈從臺灣所存檔案看臺北因應北京核試的行動與意義〉,中國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華東師大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協辦)「紀念中國首次核試驗50週年工作坊『中國首次核爆及其國際反應』」,2014年10月22日,北京:遠望樓賓館。

                37. 〈中華民國的冷戰知覺舉隅——1965年的喀什米爾與琉球問題對照研究〉,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美國二十世紀中國史學會(HSTCC)「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8月13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8. 〈冷戰與釣魚臺——1950年代的中華民國決策隊釣魚臺問題的影響〉,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多元視野下的釣魚臺問題新論」國際學術研討會,2014年4月18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39. 〈1968年金吉隆廿號事件與琉球、釣魚臺問題〉,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政治大學「衝突、紛爭與中國外交的形塑」研討會,2014年1月24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40. 〈戰後東亞局勢與釣魚臺問題〉,中國歷史學會「第十一屆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13年12月13日,臺中:東海大學。

                41. 〈東亞權力局勢的形成與影響(1955-1970)——從臺灣《外交部檔案》理解釣魚島問題〉,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博士後國際學術論壇」,2013年10月26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42. 〈第三清德丸事件與冷戰中的東亞秩序——兼論釣魚臺問題的一個遠因〉,國立政治大學「國際秩序與中國外交的形塑」外交史學術研討會,2013年2月1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43. 〈國際局勢中的國內思考:由中華民國在中共核試後對核武議題的因應為例(1964-1968)〉,國立政治大學「國際法的詮釋與運用」外交史學術研討會,2012年2月3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44. 〈「光華寮」事件的外交史探討——由光華寮看冷戰下的中華民國外交〉,國立政治大學「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青年研究者的探索」外交史學術研討會,2011年1月27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王文隆先生代宣讀)

                45. 〈現代化與非現代化因素的互動——1920-1930年代中國外交的再檢視〉,臺灣健康管理學會「2009健康與管理學術研討會」(共同科目組:人文社會類),2009年11月5日,新竹:元培科技大學。(孫若怡教授代宣讀)

                46. 〈保釣「問題」何所來——由《外交部檔案》所進行的考察(1968-1970)〉,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金門、內戰與冷戰」兩岸學術研討會,2009年10月10日,金門:金門技術學院。

                47. 〈從二戰前後中華民國對琉球的態度看東亞國際體系變遷的意義〉,中國近代史學會「跨越1949年的中華民國史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2008年12月21日,臺北:國立政治大學。

                48. Japan’s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In Diplomacy To Late Ching China: Analysis from Pu Lun’s and Zai Zhen’s Journey to Japan in 1907 and 1910,「2007年日臺青年論文發表會」發表論文,2007年3月23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49. 〈日本對華的「兩線外交」——以1907年溥倫、1910年載振訪日事件的背景為例〉,「平成18年度日臺青年訪問團研究發表會」發表論文,2007年2月4日,東京:新宿華盛頓飯店。

                50. 〈清季外尚鄒嘉來的人際網絡——由《儀若日記》所做的考察〉,中國近代史學會「函電與日記中的近代歷史研討會」發表論文,2006年12月9日,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更新時間:2025/10/24 上午 09:27:42